春天本該是萬物甦醒、陽氣升發的季節,卻有不少人感到渾身沒力、提不起精神。
最近門診裡,常聽到大家抱怨:「早上不想起床,整天昏沉、懶得說話,只有咖啡能叫醒自己 。」
其實,這有可能不是單純的「懶」而是「溫差疲勞」找上門了!
|什麼是溫差性疲勞?
春季早晚氣溫劇烈變化,人體的自律神經來不及調節,容易出現疲倦、嗜睡、失眠、心悸、頭暈等症狀。
中醫認為,這和「陽氣未升、氣血不足、脾腎虛寒」有關。尤其是體質本就偏虛寒的人,在春天更容易陷入「身體懶得開機」的狀態 。
|像是身體進入了省電模式
近期也有不少人確診後,長期覺得提不起勁,無論年齡性別,走進診間總是一臉無精打采、行動遲緩,彷彿身體只剩一格電量。
我們會先排除像是甲狀腺低下、血糖問題、更年期、憂鬱等因素;若沒異常,中醫就會從「氣虛、陽虛、血虛、痰濕」等方面來幫忙調理 。
|中醫這樣做:啟動你體內的小太陽 穴位熱敷+艾灸暖陽
氣海、關元、命門、腎俞這些「發電站」穴位,可以使用艾灸、暖貼或熱敷幫忙加溫,就像替身體開暖氣 。 食療補氣:喝進溫暖的力量
黃耆、黨參、紅棗、枸杞這些藥材,煮湯或燉膏都很適合日常補氣。推薦:
– 黃耆枸杞雞湯
– 黑糖薑茶加桂圓
– 四神湯、核桃山藥粥曬太陽+緩醒儀式
每天起床後不要急,先搓搓手腳再起身,到陽台曬5分鐘背部(督脈位置),讓陽氣自然升起 。動中養陽:動一點點就好
身體虛弱時不適合劇烈運動,建議從八段錦、太極、緩和瑜珈開始,慢慢恢復體能。 泡腳+按摩:讓陽氣從腳走起來
用艾葉、老薑、花椒泡腳 10~15 分鐘,再按摩湧泉穴、足三里,有助眠、暖腎、促循環。 好好睡覺才會有陽氣
中醫說「陽入於陰則寐」,陽氣要回到體內休息,人才睡得好。如果天天熬夜,陽氣會越來越虛,白天自然沒精神 。
|春天保養 4 要點 留意溫差變化
早晚冷熱交替劇烈,容易引發血管收縮與心臟不適,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。 清淡飲食
冬天補過頭的熱量要退場了,建議春季改吃清爽蔬菜水果,有助氣血流通與代謝 。 適量運動
春日走春很好,但也別操過頭,過度流汗反而耗氣,從日光散步開始就很不錯 。 穩定情緒
春陽升騰,人也容易躁動,容易動肝火。記得深呼吸、練習放鬆,避免小事動怒 。
當你或身邊的人總是說「好懶、提不起勁、什麼都不想做」,請別急著責怪,這很可能是身體正在對外界求救。
只要日常多一點熱、吃進一點氣、動起一點點,陽氣慢慢升起來,整個人就會變得清亮有神、行動有力 。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顆小太陽,只要照顧得好,春天就是你重啟能量的好時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