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自律神經失調專題 Part.1
#自律神經失調專題 Part.1
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組成,
遍佈全身上下每一個器官,
它是不受大腦意識直接控制的神經系統,
無意識的調節與控制代謝、循環、消化、呼吸、生殖、體溫等身體神經系統。
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,
就像兩個默契十足的搭檔,
在瞬息萬變的壓力衝擊下,
正常狀態下,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可以相互協調制衡,
並且以一定的節奏,
對體內的內臟器官進行調控。
但是現代人因為承受很多外在的壓力和衝擊,
活動平衡的活性就會下降,
無法順暢靈敏地去調節,
這就稱做作「自律神經失調」。
比較常用的是臟躁、驚悸、奔豚、百合病,來描述患者的狀況。
中醫理論的自律神經失調,
是體內陰陽不平衡,
治療目標便是陰平陽秘,
精神乃治,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必須剛好平和,
陽氣要秘而不宣,也就是說陽氣就像火苗,
必須秘藏在身體,而不是到處爆發出來。
除了有些人天生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,
年紀也有相對的關係。
兩者就像蹺蹺板的機制一樣,
當副交感神經下降時,
交感神經相對升高,
變成陰虛狀況,導致虛火上炎;
而且當交感神經亢奮的時候,
腸胃蠕動會變慢,
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在工作時感到緊張時,
就會開始消化不良,造成中醫說「心下痞滿」,
也就是胃脹、腹脹、便祕,久了以後,
因為代謝產物一直在堆積在體內,很容易變成三高體質。
許多患者很多地方都感到不舒服,
但去看每一科都沒有什麼大問題,
有些患者甚至會被判斷為身心症,
但往往只是自律神經失調。
簡單來說,這些症狀並不是哪一個器官出問題,
而是日積月累的身心不協調所造成,進而干擾身體的神經系統平衡運作。
西醫針對這樣的症狀,通常是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。
有些醫師看到患者非常焦慮,就而開抗焦慮劑、鎮定劑,
腰痠背痛就開肌肉鬆弛劑,
或者睡不好就開安眠藥……
因為沒有辦法被診斷是什麼樣的毛病,只能對「症」下藥。
中醫與西醫最大的不同就是辨證治療,
去強化神經系統平衡運作的蹺蹺板軸重心,讓它盡量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