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很多人會發現,自己的春睏症狀常集中在上午9-11點,沒有感冒,也不是月經來潮,卻感覺身體沉重,夜間手腳偏冷,渾身提不起勁。
出現春睏情形往往也代表著肝氣調節有問題,無法順利升發。一旦民眾的肝氣疏泄產生問題,除了疲累外,往往還會伴隨有情緒容易波動起伏、頭痛、過敏,或是睡眠障礙的情況。
有個40多歲的病人,在過年收假回到工作崗位之後,
他就開始覺得自己每天都頭痛、頭重重的,
而且一直都很想睡,可以說是收假症候群,
他也一直以為自己可能是身體溼氣過重,
或是肝臟有問題,剛好他有個健康檢查,
卻發現檢查之後沒有什麼異狀,可是他就一直覺得自己好像有口苦、口瘡的狀況,
所以自己就吃了一段時間的養肝丸,
一開始吃的前幾天還有改善口苦的狀況,但是沒多久他就開始拉肚子,
而且頭昏腦脹的狀況沒有減輕,後來來看診,
一幫他把脈就發現他整個人濕氣很重,而且其實他看起來有浮腫的現象,
其實這都是因為養肝丸引起,而他頭昏腦脹的狀況就是我們說的典型「春睏」的症狀,
就建議他暫時停止使用養肝丸,反而應該要透過調整作息還有一些飲食的調整,
像是多吃一些植化素多的食物,這樣才有利於排毒排溼,
而且以中醫來說,吃一些發芽蔬菜是要讓冬眠的器官甦醒,
整個人才會更有生氣,後來他經過一段時間的飲食調理,
再加上搭配平時穴位按摩,果然春睏的狀況就改善了很多…
︱
但如果你連日來都呈現精神不濟、出現嚴重的疲倦感,即便睡了再久,都有犯睏的感覺,這樣的情形可能就不是春睏,而是其他隱含疾病的警訊了,如貧血、甲狀腺機能低下症、肝臟疾病等。
︱
春天動不動就犯睏?健腦這樣做:
節氣從過年後進到春分,季風開始轉變,氣溫也逐步開始上升,這時候人體從冬天抵抗風寒、周邊毛細血管收縮,減少血流到末梢以降低熱量喪失的狀態,到了春天逐漸轉變成毛孔、汗腺、血管舒張,血液循環向身體周邊增加,導致相對性的大腦的供血降低,容易讓人產生頭暈腦脹、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形。
此時節氣已往清明、穀雨的高濕度方向前進,天氣忽冷忽熱,大氣濕度增加,容易使人感到沉重、痠痛、疲倦、乏力、嗜睡,生理因素加上外在環境便形成「寒濕」的體質表現,這就是所謂的「春睏」。中醫師指出,「春睏」雖然不是病,但卻影響我們的生活和情緒,對繁忙的現代人而言是莫大的困擾。預防春天疲勞可以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,盡量在11點之前上床睡覺,充足的睡眠有助於消除疲勞。另外,適度運動可以振奮體內陽氣,並增加身體代謝,活絡筋骨,舒展肌肉,加速循環。
︱
而飲食調理可以適度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取,如:魚肉、雞肉、雞蛋和豆製品;辛香食材,如:薑、葱、蒜、韮菜等,有益於助養陽氣,可以酌量食用。中醫認為春芽具升發之性,因此春天最適合食用黃豆芽、綠豆芽…等芽菜來疏發春陽。黃豆芽味微甘,性平微涼,能夠養胃、健腦、降血壓、滋潤肌膚。至於生冷、寒凉、油膩的食物會損害胃的陽氣,應盡量少吃,每天補充蔬果,增加維生素C攝取,其輔酶與抗氧化的功能有助於人體組織修復,適度補充水分可以加速代謝產物排除體外,另外,一日三餐定時定量,七分飽即可,否則胃過脹,人容易犯睏。
︱
防春睏!提神醒腦穴道按摩
建議按摩以下穴位:百會、太衝、足三里,每天至少按摩一次,每次3分鐘,按摩力度宜輕柔,可以促進循環,減少昏昏欲睡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