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夏季一到,許多人總覺得精神不濟、胃口差、睡不好,甚至皮膚出現濕疹、腸胃不時出問題。這不是偶然,而是因為夏季氣候濕熱交加,人體陽氣向外發散,內在的脾胃陽氣反而更容易虛弱受損,加上大量攝取冰品冷飲、暴露冷氣房中,長期下來,不僅腸胃功能變差,更可能影響全身的氣血運行與代謝功能。
在中醫看來,夏天的養生關鍵,就在於「養陽健胃」。胃為水穀之海,是後天氣血生化的來源,陽氣則是身體運作的根本動力。兩者若虛,濕氣就容易堆積,身體就像個無法有效燃燒的爐灶,變得沉重、黏膩、運作遲滯。
|
濕熱、倦怠、脹氣?是身體在提醒你陽氣不足、脾胃虛弱!
夏天常見的不適,其實與胃陽受損脫不了關係,常見的表現有:
皮膚濕疹、腳氣反覆發作:濕氣與熱氣鬱結體表,無法有效排出
|
為什麼夏天更要「養陽」?
夏季雖為陽氣之季,但人體陽氣卻反而容易受損,原因在於:
汗出過多 → 陽氣隨汗外洩
冷氣過強 → 阻礙陽氣升發
冷飲冰品過量 → 損傷胃陽
睡眠不足 → 陽氣無法潛藏修復
因此,夏季看似熱,其實是「陽氣外虛、內寒內濕」的好發時期,此時若不積極調養,很容易為秋冬的慢性疲勞、腸胃虛寒、氣血虛弱埋下病根。
|
健胃養陽,從日常調理做起
規律作息:順應陽氣升發的節律,早睡有助陽氣潛藏修復
溫食為主,忌冷飲:多吃溫熱熟食,忌吃過多冰品、涼性瓜果
保護腹部與背部:腹部是脾胃所在,背部是陽氣經過之處,勿貪涼風吹
適度運動:促進氣血循環,助陽氣升發(如晨間快走、太極、八段錦)
夏天是一個容易讓陽氣外洩、脾胃虛弱的季節,但也是一個可以「以熱養陽、以溫化濕」的黃金時機。只要順應天時、調整生活節奏,飲食重視健胃暖陽、避免過寒過濕,你會發現整個夏天不再昏沉疲倦,而是精神飽滿、食慾好、氣色也跟著改善。